友善是中華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基本傳統美德,彰顯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倡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友善共處的關系。“友善”能夠有效化解社會生活的張力、調解社會心态、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潤滑”作用。為了深刻理解黨的十八大報告,踐行“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此,建築與設計學院團總支開展專題學習會議,旨在以友善的态度對抗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以友善樹文明新風、立時代正義。

“友善”包含善待親友、他人、社會、自然的意義。善待親人可以和諧家庭關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諧人際關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諧的生态關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為人處世,不但體現着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同時也體現了社會的和諧程度。

《國語·周語》中提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便是比喻學好困難學惡易;《荀子·榮辱》中提到:“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是教育人要待人溫和友善;宋代林逋在《省心錄》中寫道:“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意思就是鼓勵人們以謙遜友善的态度為人處世。在校園裡,我們也要時時刻刻牢記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友善待人、以謙接物”。

其次,提到建築與設計學院的“友善”典型。有這樣一群“友善”的人——他們不畏辛苦、不要回報,甘願奉獻青春和汗水,去幫助别人、去建設校園,他們是我們的榜樣,他們就是青年志願者們。

開學以來,建築與設計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舉辦了多次志願活動,充分踐行了“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是他們,其他的大小社團也舉辦了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同學們攜手共進、友善同行。從最基本的見到老師打招呼、上樓梯自覺東上西下、上電梯有序先上後下等日常生活中的“友善”,到在網絡上不信謠不傳謠,言語文明,不随意評論污言穢語、參與網絡暴力等社會層面的“友善”,當代青年人應該将友善的基因刻進骨子裡,表現出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該有的禮節。

最後,王亞楠老師指出,作為學生,我們應與校同榮,堅持本科評估為己任,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給學校“掉鍊子”;作為社團成員,我們應盡到自己的責任,認真對待自己的任務,共同建設美好校園,這是對于學校的一種“友善”。這是對于周恩來總理在學習時曾有“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如今的我們也要有這樣的遠大理想,這是關懷家國的一種“友善”。

友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友善,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虛幻的願景,是可以被實現的。希望大家都能從小事做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并“友善”,讓生活更加豐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