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養成習慣。”而無論是學習、思想還是生活,想要培養良好的習慣,都是需要一點一滴的日積月累,而不是一天兩天,說養成就養成的,而是良好的學習生活,行為,禮儀,心理等習慣的養成。大學生的養成教育,首先是建立在養成教育的基礎之上。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文明禮貌的舉止,注重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長時間的教育培養積累。對大學生來說,養成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大學生良好的養成教育,與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成才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并且,良好的大學生養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禮儀,心理等習慣的養成,并對大學生出身社會、參加工作實踐有着莫大的幫助。優良道德品質的養成。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個人思想行為中的體現。大學生在實踐中應養成的道德品質,首先,應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内容。因為它是我國公民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其次,還應包括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的養成。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感,是人格素質的重要表現,它是大學生道德品質在養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知行——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社會公德是社會公共利益的反映,是維護人類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行為規範,是人類社會的公共道德。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精神文明狀況,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公德主要包括公共場所道德、公共衛生道德、公共交往道德、公共生活道德。它是基于公共生活關系之上的所有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是對每一個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在道德上的起碼标準和要求。它是衡量個人或群衆是否達到人類道德一般水平的标志。在大學校園裡,維護公共生活的工作秩序、學習秩序,是廣大同學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創造一個和諧、團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環境,是廣大師生的共同心願,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現。


(圖為早八課前的一樓電梯口,同學們自覺排隊)
明禮——微小舉動,彰顯智慧
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必須進行社會交往,這就要講究各種個人交往和交際中最起碼的禮節、禮儀,以及個人在生活中起碼應有的行為習慣。其中,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是文明禮貌,互相尊重,誠實可信,言行一緻,例如:見到師長主動打招呼、畢業生到社會去擇業,無論和用人單位接觸還是參加面試,都應該講究禮節、禮儀、謙虛,尊重他人,這都體現出一個大學生高度文明的思想道德素質。這也是擇業成功的前提。所以禮儀與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和養成内容。人們要在交往和交際中,不僅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友好平等的人際關系,而且有助于培養提高人的文明素質,有助于調節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問的關系,避免或減少某些不必要的個人沖突。使社會的公共生活有序、和諧、健康。遵紀守法觀念的養成。

(友善同行主題活動後的大合影)
傳承——點滴行為,彙聚美好
大學生宿舍的文化建設不僅僅是一個環境美化和學生通過勞動改變生活環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内心世界,道德觀念和整體素質的外在表現,正如知林斯基所說的:“外部的清潔與優美,應是内心清潔與美麗的表現。"我們培養的學生不但要有知識,有紀律觀念,還應當具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應當學會用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模範地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也就是說對學生進行文明素質、道德品質養成教育的目标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自覺性,使他們把文明的行為内化為自覺的習慣。這一内化過程的最重要環節即是:通過在公寓開展的“文明宿舍”、“文明班級”創建活動和“标準化公寓”考評、獎懲來規範學生遵守紀律、衛生安全等管理制度的行為,陶冶塑造其品性,最終實現文明其精神,養成其習慣的目标。


(圖為八号樓宿舍以及公共區域)
養成教育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關系着高校學生德育質量的提高。養成教育不僅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新台階的關鍵措施,而且也是完成教育培養目标的基本手段。這也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意義所在。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進一步提高品德修養和綜合素質,逐步消除和杜絕校園不文明現象,自覺樹立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揚優良的校風、學風。